央视国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饮食文化,如果你是个门外汉,就难免会闹出点小笑话。一位在肯尼亚做生意的索马里青年曾在北京大学念过书,他向我讲述了这么一段小故事:一次他和几位非洲伙伴去北京动物园对面一家饭店用餐,按菜谱点了几样菜,包括“红烧田鸡”。他心里琢磨着:这“田鸡”吃起来想必比家养的鸡更有味儿。然而当服务员把一盘“田鸡”摆上餐桌时,他们瞪圆了眼睛,怎么端详也看不出那是鸡肉,问之方知是青蛙腿。他们赶紧让服务员撤走了那“物”。谢天谢地,幸亏没点上“龙虎斗”。 世界上的事就是怪:你说这东西好吃,他偏摇头;你说他东西有味道,他偏捂鼻子。譬如“鼋鱼”,这种被中国人称为“高营养”的佳肴非洲人绝对不会吃。不仅不吃,如果哪一位多事者把它圈养在家院里也近乎于罪孽。世事平安方好,一俟哪年风不调雨不顺,邻里就会找你算帐,乃至举着棒子请你搬家。非洲人不吃,但他们知道中国人爱吃。于是就经常有当地人托着那家伙找中国人换小钱花:“1000先令?”咧嘴!“800?”摇头!“600?”转身走人!非洲人最怕看后脑勺这一招儿,大声喊着“400?400?”好,成交了!除了“鼋鱼”,那面目丑陋的海参、游起来像水蛇似的带鱼、瞪着小眼睛横行的螃蟹、弓着腰的大虾,这些东西和非洲人的缘分都不大。譬如海参,既然当地人不入口,一些华侨就搞起了出口生意,海虫子变成了楼房汽车。再譬如带鱼、螃蟹和大虾,除少数海边居民外,其他内地人大都不敢问津,于是在非洲的中国人成了水产市场上的常客。当地人惊讶:“你们爱吃这东西?”回答:“不!只是图便宜。”但非洲人并不迟钝,眼珠子一转,价钱加码了。后来,有些当地人也开始试着吃,吃着吃着上瘾了,再看价钱,又高了一大截。 |